在資訊安全的世界裡,「數位憑證」常常被講得很專業,好像只屬於工程師或政府單位。但其實,數位憑證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從上網買東西、報稅、甚至用手機 App 領補助,都有它的身影。這篇文章就來聊聊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數位憑證,以及它們如何默默守護我們的資訊安全。
當你在網址列看到「🔒https://」時,背後其實就是憑證在發揮作用。
自然人憑證是一張晶片卡,很多人可能印象停留在「報稅」時需要插卡機。
隨著手機普及,政府也推出了行動自然人憑證,直接把憑證放進手機 App 裡。
台北通是台北市政府推出的市民服務 App,本質上也利用了數位憑證與身份驗證的概念。
很多人會好奇:日常最常用的 信用卡、健保卡,是不是也能算是「數位憑證」?
重點區分:真正意義上的數位憑證,必須是基於公鑰基礎建設(PKI)、由憑證機構簽發、符合 X.509 標準的數位身份。信用卡與健保卡雖然常被用來驗證身份,但在資訊安全的嚴格定義中,它們並不是數位憑證。
從 HTTPS 到自然人憑證,再到地方版的台北通,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已經充滿數位憑證的應用。它們的共同點在於:
不過要記得,並非所有「卡片」都等於「憑證」,像信用卡、健保卡就不是數位憑證。數位憑證才是數位社會中真正的「數位鎖與鑰匙」。
這家是連鎖店,之前吃過東門市場那家還不錯,排骨湯超大一塊還可以免費加湯,滷肉飯也不錯